電影的聲音三部曲之二 – 配樂

許多人看完電影後,不僅為畫面和劇情所吸引,也會被配樂所感動,甚至忍不住買張原聲帶回家細細品味,彷彿這樣就能夠回到電影動人的氛圍中,至少能留下現場的一些感動與記憶。這大約是電影配樂能夠單獨發行CD,並在音樂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吧!


不過,雖然電影配樂也有獨立存在的價值,但是它與純粹的音樂還是不同,因為在電影裡,主角就是電影本身,所有劇本、演員、攝影、剪接,以及配樂,都是為了貫徹完成這部影片的一份子,所以大部分電影的配樂,除了音樂MV之外,大約就是配合電影,帶出適切的旋律與音符,也因此經常都被片斷化地處理過了。

好的配樂能與畫面相互呼應,有時候畫面的轉場也會順勢安置在音樂節奏的重拍處,讓劇情與旋律的起承轉合相輔相成。

下面介紹一些配樂的種類:

一、代表整部影片的精神、氣氛或格調的配樂:這類配樂有些像西洋古典音樂中的主題(theme),經常在片頭就會先出現,而且在劇情中反覆被使用,並且在劇情高潮時被反覆強調。

二、製造某劇情氣氛的配樂:成功的配樂,不但能加深觀眾對整部影片的記憶,也豐富了畫面的渲染力與感染力。

三、暗示某種象徵意義的配樂:有時後透過配樂的選擇,能夠有種族、社會、環境,甚至階級等等的暗示作用。例如選擇了民謠風格的配樂,或是具備相當個性的樂器的演奏曲,如蘇格蘭風笛、二胡等等。

四、暗示劇情的配樂:例如尖銳不悅的刺耳配樂,通常出現在影片的驚悚劇情前;一些不太合乎調性的現代音樂,也可能製造出影片劇情的一種焦慮、失焦、迷惘、混亂、歇斯底里感受。

五、搭配角色的配樂:針對影片中的每個角色,賦予適合其個性的音樂,以加深觀眾對劇中角色的感受。如果做到配樂的旋律讓觀眾熟悉而能識別時,有時候畫面中未必要出現這個角色,或者這個角色在劇情中已經過世,但是仍能達到喚起觀眾對這個角色記憶的功能。

接著提供配樂選擇時的一些建議:

一、選擇觀眾不要太熟悉的旋律為原則:如果觀眾已經很熟悉,或是MTV冠軍點播歌曲,通常觀眾聽到旋律時,心中會喚起過去與這首旋律相似的經驗,如此除了缺少新鮮感之外,不同的觀眾感受可能不同,也可能分散觀眾對影片的注意力,形成導演掌控節奏時的敗筆。

二、刻意選觀眾已經熟爛的配樂:好吧!也許你就是想唱反調,那也可以,但是通常選擇這類的配樂時,重點就不是在配樂,很可能是劇情的笑點、諷刺點,也很可能就是影片最具創意的地方了。

三、選擇自己心愛的樂曲:除非能夠配合劇情與畫面做音樂的原創,否則在有限的製作時間內,應該優先考慮自己喜愛的樂曲。理由無它,因為這些樂曲曾經感動過你,因此你要相信這些樂曲也比較可能感動其他的人。而且,既然自己這麼喜愛的樂曲,手邊一定有現成的CD,不需要再曠日費時去找尋了吧!

四、讓兩首配樂對談:一直期待作品裡出現這樣的配樂,不過到目前為止尚未被開發。這兩首配樂很可能就是兩段平行發展的劇情,或是故事中兩個主角。我們可以透過兩首配樂的運用,或強弱,或先後,或同步,或左右聲道……來製造影片的感染力。當然三首以上的配樂同步使用就更複雜了,有雄心的朋友不妨可以挑戰看看。